耕读频道 @igengdu | 耕读博客 igengdu.com
#公司管理 #吉祥航空 #均瑶集团 #实战经验 #分享 #推荐
公司管理实战经验分享
(吉祥航空及均瑶集团高层分享的内容;原文无标题,我取的标题)
1. 我分析公司时的思维框架:
财务: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定价、成本;现金流规模和周期
客户:客户实际需求、付费能力、如何传达给用户(销售渠道、分销渠道、媒体和信息传递渠道)、客户能否带来竞争力
竞争:可否复制(专利壁垒、专营权、强大品牌、长久客户)、吸引力、竞争对手的产品在价格和价值方面如何抢夺客户群、竞争对手的反应
产品/运营:合适的成本、时间和地点交付产品,团队和人才是否支持
2. 管理绩效
这件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事前管理:心理契约;二是事中管理:少即是多;三是事后管理:聚焦学习和成长。顺序,不要弄错了。
3. 管理者的职责是挑选、指导和支持自己的团队成员,提供有必要的保护,也为他们争取恰当和预算和资源支持。
4. 资源永远是贫乏的。资源的贫乏,意味着选择权的贫乏。只能把资源用在杠杆更大的人才身上。
5. 推进整体进度可以用两句话总结:(1)www:what went well?(进展如何)(2)EBI:even better if?(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目前的状况予以完善)
6. 管理不是去追求重大创新,也不是关上门要憋个大招,而是一次又一次去坚持微小改善。当团队能持续持续不断微小改善时,也当有足够小的改善的数量时,那个时候你跟同行拉开差距的创新突破点。
7. 公司里应该有三种核心人员——(1)发现者:专注于获取和保留高级客户关系的合伙人;(2)看护者:项目和团队的管理者,通常是成功的引擎;(3)精进者:整天做重复工作和学习手艺的同事。哪一种都非常重要,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岗位与人匹配。其他的可以不必要有。
8. 做事情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干扰。一定要记得“事事空行,念念禅定”,把对结果的关怀“空”掉、忘掉,对结果不要有任何牵挂。
9. 工作当中出现的大部分任务都是重复性的,想要在常规进程里拿到不常规结果,首先要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进度,压缩时间,遇到重复性任务,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也能做好”的事,这也是提高团队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0. 设计好验收机制。必须让团队成员看见自己的工作质量,现阶段可以有失误,但态度不能有问题。否则,长期以往,团队执行力将等于零。
11. 能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原有的工作流。
12. 不要学那些已经站在头部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做的事也可能是错的,只不过还没把企业搞垮。而是要去考察,这件事在没有资源、没有方向,创始人是怎么做决策的,经历哪些必要条件。
13. 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而非所谓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就是多大的商业机会。所谓利润,也是社会付给企业家的工资。
14. 克制自己的本能,不要去扩张业务线。内部交易成本高,外部业务协同难。
15. 把关注点永远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就两件事:业务打法和产品结构。
个人观点:
几乎完全认同该大佬观的这些观点。诸如,能够帮别人解决问题,就是给别人提供价值,因而解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价值的核心所在。而公司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大的主体,需要考虑产品结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业务往来(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未来解决问题的前提)。
需要指明的是,该大佬提出的以佛教的性空的思想来看待行动的结果,似乎不太妥当。“事事空行,念念禅定”,源自丁福保的《六祖坛经笺注》:“佛及众生、本然性空、谓之清净。深达此理。则念念禅定。事事空行。常住无间、那伽大定。故云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也。”
当然,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是,当公司及其项目的目标确定之后,成员可以努力地做好,做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结果的成败,但事后需要分析成败的经验或教训。如果依据佛法性空谓之清净,那么,基于性空的观点,事情的成败就不重要,公司的存活也不重要。这是我想要指出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这个方面,反而是埃隆·马斯克的目标导向、多次尝试的方法或许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来源:这里 ,部分予以修改。
📢 频道 ✈️ 群组 (耕读) 📬 投稿
公司管理实战经验分享
(吉祥航空及均瑶集团高层分享的内容;原文无标题,我取的标题)
1. 我分析公司时的思维框架:
财务: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定价、成本;现金流规模和周期
客户:客户实际需求、付费能力、如何传达给用户(销售渠道、分销渠道、媒体和信息传递渠道)、客户能否带来竞争力
竞争:可否复制(专利壁垒、专营权、强大品牌、长久客户)、吸引力、竞争对手的产品在价格和价值方面如何抢夺客户群、竞争对手的反应
产品/运营:合适的成本、时间和地点交付产品,团队和人才是否支持
2. 管理绩效
这件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事前管理:心理契约;二是事中管理:少即是多;三是事后管理:聚焦学习和成长。顺序,不要弄错了。
3. 管理者的职责是挑选、指导和支持自己的团队成员,提供有必要的保护,也为他们争取恰当和预算和资源支持。
4. 资源永远是贫乏的。资源的贫乏,意味着选择权的贫乏。只能把资源用在杠杆更大的人才身上。
5. 推进整体进度可以用两句话总结:(1)www:what went well?(进展如何)(2)EBI:even better if?(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目前的状况予以完善)
6. 管理不是去追求重大创新,也不是关上门要憋个大招,而是一次又一次去坚持微小改善。当团队能持续持续不断微小改善时,也当有足够小的改善的数量时,那个时候你跟同行拉开差距的创新突破点。
7. 公司里应该有三种核心人员——(1)发现者:专注于获取和保留高级客户关系的合伙人;(2)看护者:项目和团队的管理者,通常是成功的引擎;(3)精进者:整天做重复工作和学习手艺的同事。哪一种都非常重要,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岗位与人匹配。其他的可以不必要有。
8. 做事情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干扰。一定要记得“事事空行,念念禅定”,把对结果的关怀“空”掉、忘掉,对结果不要有任何牵挂。
9. 工作当中出现的大部分任务都是重复性的,想要在常规进程里拿到不常规结果,首先要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进度,压缩时间,遇到重复性任务,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也能做好”的事,这也是提高团队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0. 设计好验收机制。必须让团队成员看见自己的工作质量,现阶段可以有失误,但态度不能有问题。否则,长期以往,团队执行力将等于零。
11. 能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原有的工作流。
12. 不要学那些已经站在头部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做的事也可能是错的,只不过还没把企业搞垮。而是要去考察,这件事在没有资源、没有方向,创始人是怎么做决策的,经历哪些必要条件。
13. 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而非所谓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就是多大的商业机会。所谓利润,也是社会付给企业家的工资。
14. 克制自己的本能,不要去扩张业务线。内部交易成本高,外部业务协同难。
15. 把关注点永远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就两件事:业务打法和产品结构。
个人观点:
几乎完全认同该大佬观的这些观点。诸如,能够帮别人解决问题,就是给别人提供价值,因而解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价值的核心所在。而公司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大的主体,需要考虑产品结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业务往来(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未来解决问题的前提)。
需要指明的是,该大佬提出的以佛教的性空的思想来看待行动的结果,似乎不太妥当。“事事空行,念念禅定”,源自丁福保的《六祖坛经笺注》:“佛及众生、本然性空、谓之清净。深达此理。则念念禅定。事事空行。常住无间、那伽大定。故云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也。”
当然,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是,当公司及其项目的目标确定之后,成员可以努力地做好,做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结果的成败,但事后需要分析成败的经验或教训。如果依据佛法性空谓之清净,那么,基于性空的观点,事情的成败就不重要,公司的存活也不重要。这是我想要指出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这个方面,反而是埃隆·马斯克的目标导向、多次尝试的方法或许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来源:这里 ,部分予以修改。
📢 频道 ✈️ 群组 (耕读)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