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频道 @igengdu | 耕读博客 igengdu.com
#读书 #好书 #优质 #观点分享 #推荐

《哲学的陌生感》(2009年,人大出版社)(个人原创,转发请注明来源)

陶国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师,主修中国哲学,试图以西方哲学来融贯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

本书是以陌生为题的沉思,书名可以理解为关于陌生感的哲学沉思。陌生,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对于长时间存在的东西的遗忘及其不知归所感。陶老师在本书中试图以融贯中西方哲学的观点来探讨陌生感,并试图给出自己的体悟。

书的大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存在的陌生感

存在,是难以理解的,是陌生的。我竟然存在,世界竟然存在,这一事实,我【甚至人类】都还没有明确的、确定无疑的答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荒诞的,烘托出存在的陌生感。

(二)自我的样相(佛教用语,可以理解为关于自我的不同面向/层面)

自我的满足包括生存的解决、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对美感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依赖、对于生命依托的追问。

在自我的满足中,或者,哲学真正关心的是生命最终的依托。面对确定的必死的人生,我们需要超脱生存、知识追求、美感获取、人论需求,进而反思存在。此时,我们发现,思考存在者,竟然是自我。

自我,既是一切苦难、罪恶的渊薮,却又不能异化为非我。因而,对于自我,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方法,通过多个面向,认识自我,回归真我。

(三)自我的哀隐

画中的我、镜中的我,真的是我吗?现实,既可能是庄周梦蝶,也可能是蝶梦庄周,梦与现实永远无法【凭借自己】区分。
面对虚实难辨的现状,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自我和世界,冲破人我的隔阂,认识到存在层面,人的同等状态;同时也要认识到自我人性中丑恶、幽暗,如同牟宗三晚年所述,进而明确自己对于神圣存在需要的迫切。

作者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经历病痛,以及当时的一些情感。

(四)虚无的边缘

面对死亡,不仅是大学课堂的主题,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死亡,带给人是一种不可知的“虚无”,可以让人对死前拥有的一切产生一种虚无感。对于死亡,有些人选择遗忘死亡、掩盖死亡的事实;有些人则全神贯注于死亡问题,祈求延年益寿,甚至祈求肉体的永生。人对于死亡的接受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通常有五种状态(第189-191页)。死亡作为虚无的边缘,带给人的恐惧包括:对失去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后的无知的恐惧、自我丧失的恐惧、以及对于“无”/虚无的恐惧。

然而,作者认为,根据道家观念,人忘记身体的状况,关注心灵境界的提升,最终可以与天道汇合。此时,人面对死亡,会有一种彻底安心的立场。

死亡,不是儿戏,站在大道大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游戏。

“存在的历史,生命的旅程,人要承认一个事实,生命不是因为而有,生命只是由我遇上的,我迎接它像获得一个角色,尽情演出,乃画上自己的标记,展开存在的扩张。外在的世界,一切虽然缘起无着,一切虽然流转不居,只是生命一旦存在于其间,你我曾奋斗过,真诚地面向存在本身,就演活了它,则自我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是无可取代的。”

试评:
1.陶老师从生命的感悟出发来思考哲学中严肃的话题,包括存在、自我、死亡等问题,并试图给予一种合理的、依托。陶老师试图将自我与存在关联,最终又试图从道家的天道来实现自我对神圣存在的渴求。然而,陶老师所融贯的西方哲学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天道;两者的关系,陶老师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分析。

2.陶老师写的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大家翻一翻、看一看。如有领悟、获得观念上的畅达,便已经达到哲学欲求的目标之一:(观念上的)自由无碍。

欢迎合理的反馈。谢谢。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