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频道 @igengdu | 耕读博客 igengdu.com
简介:郝鸿涛个人博客,其博主为郝鸿涛,河北邯郸人,生于农村,后随父母去县城打拼生活;在努力的同时,勇于尝试,也正是这种不断尝试,让他逐渐获得让别人觉得不可能或别人羡慕的成果:他从河北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学士,转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学硕士(第二硕士),再转为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博士生。
特征:该博客是博主个人认真思考、和自己对话的结果,很多的内容都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意义。诸如:信念、敢于尝试、我的转码之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没有朋友、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命运 、微积分浅显入门、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有哪些收获 、我为什么强烈建议你有一个个人网站等等。
网址:https://hongtaoh.com/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简介:统计之都网站,由统计学、数据科学牛人 谢益辉(美国统计学博士)创建(现任理事会主席为常象宇),由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共同维护。统计之都网站的愿景是,鉴于统计学在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被极大地忽略的现状,希望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努力运营维护打造成为中国统计学门户网站。该网站重要活动之一是举办自2008年延续至今的“中国R语言会议”及其报道。
特色:专业性强,有深度。很多访谈都具有高价值:诸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李洪哲老师访谈 、斯坦福大学青椒雷理骅访谈 、Terry Speed教授访谈等等。值得关注。
网址:https://cosx.org/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简介:赫赫文王博客(微型社区),其博主是柯其翰,中科院自然科学史博士生。其博客运营十多年(文章跨度14年)。其博客主要特色是思想观念的分享、讨论等,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比较有深度。值得关注。
特色:博客有深度、逻辑性强。诸如: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科学方法,较为清晰地呈现了霍布斯政治哲学所使用的科学方法的特征及其运用。
网址:https://kqh.me/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视频 #优质 #观点分享 #推荐
罗素对未来世界的建议(以下是观点概要)
BBC在1959年采访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时提到,对于千年之后的人,你觉得有什么值得和未来那一代人分享的呢?
罗素说,我想分享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理智上的观点,一个是关于道德的观点。
(一)关于理智方面,研究、思考问题时,需要区分事实以及由事实得出的观点(真相),以及自己偏好的观点是什么,不要相信你愿意相信的或你认为如果大家相信就会对社会有益的那些观点。我们仅仅观察事实是什么。
(二)关于道德方面。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相互宽容、体恤,而不是同归于尽。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罗素对未来世界的建议(以下是观点概要)
BBC在1959年采访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时提到,对于千年之后的人,你觉得有什么值得和未来那一代人分享的呢?
罗素说,我想分享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理智上的观点,一个是关于道德的观点。
(一)关于理智方面,研究、思考问题时,需要区分事实以及由事实得出的观点(真相),以及自己偏好的观点是什么,不要相信你愿意相信的或你认为如果大家相信就会对社会有益的那些观点。我们仅仅观察事实是什么。
(二)关于道德方面。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相互宽容、体恤,而不是同归于尽。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读书 #好书 #优质 #观点分享 #推荐
《哲学的陌生感》(2009年,人大出版社)(个人原创,转发请注明来源)
陶国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师,主修中国哲学,试图以西方哲学来融贯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
本书是以陌生为题的沉思,书名可以理解为关于陌生感的哲学沉思。陌生,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对于长时间存在的东西的遗忘及其不知归所感。陶老师在本书中试图以融贯中西方哲学的观点来探讨陌生感,并试图给出自己的体悟。
书的大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存在的陌生感
存在,是难以理解的,是陌生的。我竟然存在,世界竟然存在,这一事实,我【甚至人类】都还没有明确的、确定无疑的答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荒诞的,烘托出存在的陌生感。
(二)自我的样相(佛教用语,可以理解为关于自我的不同面向/层面)
自我的满足包括生存的解决、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对美感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依赖、对于生命依托的追问。
在自我的满足中,或者,哲学真正关心的是生命最终的依托。面对确定的必死的人生,我们需要超脱生存、知识追求、美感获取、人论需求,进而反思存在。此时,我们发现,思考存在者,竟然是自我。
自我,既是一切苦难、罪恶的渊薮,却又不能异化为非我。因而,对于自我,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方法,通过多个面向,认识自我,回归真我。
(三)自我的哀隐
画中的我、镜中的我,真的是我吗?现实,既可能是庄周梦蝶,也可能是蝶梦庄周,梦与现实永远无法【凭借自己】区分。
面对虚实难辨的现状,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自我和世界,冲破人我的隔阂,认识到存在层面,人的同等状态;同时也要认识到自我人性中丑恶、幽暗,如同牟宗三晚年所述,进而明确自己对于神圣存在需要的迫切。
作者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经历病痛,以及当时的一些情感。
(四)虚无的边缘
面对死亡,不仅是大学课堂的主题,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死亡,带给人是一种不可知的“虚无”,可以让人对死前拥有的一切产生一种虚无感。对于死亡,有些人选择遗忘死亡、掩盖死亡的事实;有些人则全神贯注于死亡问题,祈求延年益寿,甚至祈求肉体的永生。人对于死亡的接受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通常有五种状态(第189-191页)。死亡作为虚无的边缘,带给人的恐惧包括:对失去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后的无知的恐惧、自我丧失的恐惧、以及对于“无”/虚无的恐惧。
然而,作者认为,根据道家观念,人忘记身体的状况,关注心灵境界的提升,最终可以与天道汇合。此时,人面对死亡,会有一种彻底安心的立场。
死亡,不是儿戏,站在大道大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游戏。
“存在的历史,生命的旅程,人要承认一个事实,生命不是因为而有,生命只是由我遇上的,我迎接它像获得一个角色,尽情演出,乃画上自己的标记,展开存在的扩张。外在的世界,一切虽然缘起无着,一切虽然流转不居,只是生命一旦存在于其间,你我曾奋斗过,真诚地面向存在本身,就演活了它,则自我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是无可取代的。”
试评:
1.陶老师从生命的感悟出发来思考哲学中严肃的话题,包括存在、自我、死亡等问题,并试图给予一种合理的、依托。陶老师试图将自我与存在关联,最终又试图从道家的天道来实现自我对神圣存在的渴求。然而,陶老师所融贯的西方哲学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天道;两者的关系,陶老师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分析。
2.陶老师写的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大家翻一翻、看一看。如有领悟、获得观念上的畅达,便已经达到哲学欲求的目标之一:(观念上的)自由无碍。
欢迎合理的反馈。谢谢。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哲学的陌生感》(2009年,人大出版社)(个人原创,转发请注明来源)
陶国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师,主修中国哲学,试图以西方哲学来融贯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
本书是以陌生为题的沉思,书名可以理解为关于陌生感的哲学沉思。陌生,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对于长时间存在的东西的遗忘及其不知归所感。陶老师在本书中试图以融贯中西方哲学的观点来探讨陌生感,并试图给出自己的体悟。
书的大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存在的陌生感
存在,是难以理解的,是陌生的。我竟然存在,世界竟然存在,这一事实,我【甚至人类】都还没有明确的、确定无疑的答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荒诞的,烘托出存在的陌生感。
(二)自我的样相(佛教用语,可以理解为关于自我的不同面向/层面)
自我的满足包括生存的解决、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对美感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依赖、对于生命依托的追问。
在自我的满足中,或者,哲学真正关心的是生命最终的依托。面对确定的必死的人生,我们需要超脱生存、知识追求、美感获取、人论需求,进而反思存在。此时,我们发现,思考存在者,竟然是自我。
自我,既是一切苦难、罪恶的渊薮,却又不能异化为非我。因而,对于自我,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方法,通过多个面向,认识自我,回归真我。
(三)自我的哀隐
画中的我、镜中的我,真的是我吗?现实,既可能是庄周梦蝶,也可能是蝶梦庄周,梦与现实永远无法【凭借自己】区分。
面对虚实难辨的现状,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自我和世界,冲破人我的隔阂,认识到存在层面,人的同等状态;同时也要认识到自我人性中丑恶、幽暗,如同牟宗三晚年所述,进而明确自己对于神圣存在需要的迫切。
作者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经历病痛,以及当时的一些情感。
(四)虚无的边缘
面对死亡,不仅是大学课堂的主题,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死亡,带给人是一种不可知的“虚无”,可以让人对死前拥有的一切产生一种虚无感。对于死亡,有些人选择遗忘死亡、掩盖死亡的事实;有些人则全神贯注于死亡问题,祈求延年益寿,甚至祈求肉体的永生。人对于死亡的接受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通常有五种状态(第189-191页)。死亡作为虚无的边缘,带给人的恐惧包括:对失去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后的无知的恐惧、自我丧失的恐惧、以及对于“无”/虚无的恐惧。
然而,作者认为,根据道家观念,人忘记身体的状况,关注心灵境界的提升,最终可以与天道汇合。此时,人面对死亡,会有一种彻底安心的立场。
死亡,不是儿戏,站在大道大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游戏。
“存在的历史,生命的旅程,人要承认一个事实,生命不是因为而有,生命只是由我遇上的,我迎接它像获得一个角色,尽情演出,乃画上自己的标记,展开存在的扩张。外在的世界,一切虽然缘起无着,一切虽然流转不居,只是生命一旦存在于其间,你我曾奋斗过,真诚地面向存在本身,就演活了它,则自我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是无可取代的。”
试评:
1.陶老师从生命的感悟出发来思考哲学中严肃的话题,包括存在、自我、死亡等问题,并试图给予一种合理的、依托。陶老师试图将自我与存在关联,最终又试图从道家的天道来实现自我对神圣存在的渴求。然而,陶老师所融贯的西方哲学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天道;两者的关系,陶老师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分析。
2.陶老师写的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大家翻一翻、看一看。如有领悟、获得观念上的畅达,便已经达到哲学欲求的目标之一:(观念上的)自由无碍。
欢迎合理的反馈。谢谢。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
简介:印记博客基于Wordpress和Cloudcone搭建,写博客已有5、6年之久。该博主经营了一个频道:@Fineblog ,该频道分享一些优质的博客或博文,值得关注。
特色:博主善于记录、思考;文章清新、朴素、值得关注。
网址:博客网址:https://yinji.org ;频道地址:https://t.me/FindBlog 。
📢 频道 ✈️ 群聊 (耕读) 📬 投稿